關於歌仔戲
表演相片
戲團成員
歌仔戲曲調
歌仔戲劇本

 

戲曲介紹
文武場生旦淨丑發展沿革歌仔戲簡介戲台結構戲曲介紹

台灣的地方戲曲園地,在明末清初閩、粵移民大量入台之前,可謂是一塊不毛的荒地,直到這些移民帶來家鄉的傳統戲曲後,這塊園地才開始有了生機。

由人扮演的戲曲,最早傳入的是南管系統的梨園戲和九甲戲,清乾隆嘉慶年間又傳入了北管系統的亂彈戲(包括福路及西皮)和四平戲。由於台灣民間流行多神崇拜與演戲酬神的習俗,使得這些由中國傳入的地方戲曲,確實有過一段風先歲月,而一般台灣民眾也得以藉之娛神、娛己。但因亂彈戲及四平戲所使用的語言和台灣民眾使用的方言不同,真正的知音不刀;傳自閩南的梨園戲和九甲戲,雖較無語言的隔閡,但其語音腔調及樂調卻無法和台灣的生活環境打成一片。

因此,後來終於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孕育出一種以演唱台灣民間流傳的歌謠小曲為基礎,演出形式則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特色,並以台語演出的古裝歌唱劇──歌仔戲。這個台灣土生土長的新戲曲,不但具有濃厚的台灣地方色彩,而且融入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生活之中,充分表達了他們的思想感情,故能在短時間內所向披靡,輕易取代前述其他地方戲曲,成為最受台灣民眾歡迎、最能代表台灣的地方戲曲。

參考資料
http://content.edu.tw/primary/music/tp_ck/taiwan_opea/main_1.htm
 

 

 

Copyright (c) 1996-2001 Namo Interactive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webeditor@namo.com